当前位置: 首页 » 直属单位 » 植物保护研究所 » 新闻动态 » 最新动态

贵州日报报刊社丨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:狙击草地贪夜蛾

发布时间:   字号: [ ]  视力保护色:

一只展翅不过硬币大小的蛾子,成虫种群在爆发期可导致一亩玉米减产20%-70%。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迁飞性农业重大害虫——草地贪夜蛾,被列入世界十大植物害虫“黑名单”。

2019年,贵州见虫,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朱峰研究员率领团队和它展开“攻防战”。

朱峰的相册里,整齐归档着数十张草地贪夜蛾的生态照片——幼虫期的青褐色体态,成虫期的灰褐色翅脉。

草地贪夜蛾幼虫。

作为贵州省最早投入防控研究的专家之一,朱峰用四个“能”概括这个外来入侵物种的特性:“能吃、能飞、能生、能祸害,农户叫它‘妖娥子’”——

一只成虫一顿可以吃下接近自身体重的鲜叶,一旦成灾,可造成玉米减产20%-70%以上,严重时可致绝收。

一个晚上随气流可迁飞100至500公里,最远可迁飞1500公里。

能在气温11℃至30℃的环境下生存和繁殖,一头蛾可产1000粒卵。

可取食植物350多种,主要危害玉米、甘蔗、高粱等作物。

玉米是贵州重要的粮食作物。生于毕节织金的朱峰,自小便随父母种玉米、收玉米,“玉米是乡里乡亲一年的指望。”而今,他和团队几乎跑遍贵州玉米产区,深知玉米对于贵州的意义,“它是不少地方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。”

从全国层面看,玉米减产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。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张志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:“玉米约占中国粮食产量的40%,若损失10%,国家粮食就减产4%。”

玉米,干系重大。贵州省农科院科研管理处处长吴佳海说,“草地贪夜蛾入侵后,国务院明确提出,打好草地贪夜蛾防控攻坚战、确保粮食丰收。农业农村部迅速召开视频会议,把防控草地贪夜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大事要事急事来抓,提出‘确保草地贪夜蛾不大规模迁飞、不大面积连片成灾’。”

彼时,国内尚无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登记农药。农业农村部启动应急防治用药机制,从常用化学农药中筛选出一批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,用于应急防控。

植保所党委书记何永福告诉记者,“在这场‘攻防战’种,既要面对草地贪夜蛾的普遍防治难题,又要兼顾贵州山区的特殊防控需求。”

这对朱峰和团队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:药效要持久以应对害虫的快速繁殖,药剂要精准直达玉米“喇叭口”这一害虫大本营。同时,贵州的特殊农情:山区玉米种植地块分散,需要轻简化施药技术;小农户种植规模有限,必须控制防治成本。

朱峰察看虫情。

攻关、改进、熟化、迭代,原副院长蒋太明提出植保工作要往技物配套方向攻关,在省农科院大力支持下,2022年,研究成果正式亮相:3种缓释颗粒剂、多个施药装置。

对这一成果,朱峰有个贴切的比喻,“颗粒剂是摧毁目标的战斗部,施药装置则是确保精准投送的控制系统,二者配合,确保颗粒精准投向玉米的心叶和喇叭口,既不浪费弹药,也不漏掉目标。”

朱峰团队创制的甲维盐缓释颗粒剂、高分子凝胶缓释颗粒剂等,亮点在缓释功效。

“调研时,团队常听农户抱怨‘才用药两天,又生了一批,得三天两头打药。’缓释功能,是为针对性解决草地贪夜蛾的‘能生’,使药物以恒定速度释放,延长持效期。”

实验结果显示,使用缓释颗粒,一季玉米最多施药1-2次,普通药物则需要3-4次。

施药装置,既朱峰所说的“精准投放的控制系统”包括:与缓释新产品配套的靶向精准施药装置1个,抗漂移飞防助剂1个,适合山地应用场景的低容量连杆多喷头高效喷雾器1套。

这套系统已经经过多次田间试验,结论是:与常规防治技术相比,亩用工次数从3-4次减少到1-2次,农药用量减少30%,亩节约成本150元左右。

在草地贪夜蛾迁入之前,贵州玉米基本不使用农药。朱峰的研究尚在推进的时候,已有鲜食玉米基地负责人慕名前来求药,“用了喷雾、颗粒剂都不管用,反复生‘妖娥子’。”

7月22日,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相关专家对该项目进行现场鉴评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王凤乐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龙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冯岗、南开大学教授张弛、四川省植保站研究员尹勇、贵州大学教授杨茂发、贵州省农科院蒋太明等到湄潭县天城镇皂角村玉米种植区,通过现场施药观察效果。

专家在玉米地里观察施药效果。

专家们走进玉米地里,拨开层层叶片,检查心叶中的虫尸。“确实看到了效果,比较震撼。”长期从事害虫防治的张龙特意询问在现场施药的农技人员,“感觉如何?”

得到的回答是,“贵州雨水多,这个制剂耐冲刷,药效好。”

最终专家组给出如下评价:项目创制的产品先进性强,集成创新的技术体系简便适用,推广模式与机制高效,成果丰富,效益显著。

药效之外,朱峰团队的研究充分考虑了生态,“对非靶标生物,如蜜蜂等生物的安全没有影响。”

2023年以来,该药剂及施药装置在贵州玉米、高粱主产区示核心示范6.5万亩,辐射带动115万亩。

贵州位于害虫迁飞通道,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桥梁区,贵州防住了,草地贪夜蛾渡过长江危害北方、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可能性又少了一分。

朱峰团队开展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培训。

2022年,朱峰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。2023年,该成果获得贵州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助。

2021年、2022年东盟教育周期间,朱峰受邀向越南、老挝、泰国等东盟国家农业部门科技人员系统介绍贵州防治经验,为同样面临虫害威胁的东南亚玉米产区提供可复制的“贵州方案”。

2025年,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“抓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”。朱峰团队决定继续研究,“让药物智能化。”


    
上一篇:
下一篇:

相关信息